首页 > 旅游 > 趣事轶闻 >

“尊贵”不是“特权”

来源:原创   作者:水土不服   点击:


把“尊贵”误读为“特权”的瞬间,看似热情,实则对所有乘客的安全与食品卫生都不负责。
四川航空一趟航班上,因一名持白金卡的旅客要求进后舱配餐间“帮忙摆餐”被乘务长拒绝,随即对机组百般刁难的事件,引发舆论热议。少数观点把矛头对准航空公司的“服务态度”,却忽略了一个更根本的命题:公共交通工具上,安全与规则永远先于个体的偏好与虚荣。把“尊贵”误读为“特权”的瞬间,冲突就埋下了伏笔。
航空运输的底层逻辑是风险最小化。舱门一关,飞机就是一个高度管制的公共空间,所有人都要服从统一的安全与流程管理。乘务长在客舱内不仅代表服务,也代表指挥与安全权威,有权也有责对不合规的请求说“不”,这不叫冷漠,恰恰是按章操作。
后舱配餐间不是“好客”的延伸,而是高风险的工作区:热水、烤箱、推车、滑移地面随时可能造成烫伤与碰撞;餐食属受控物资,存在交叉污染与责任追溯要求;不具培训与资质的人员介入,不仅增加事故概率,也会模糊责任边界。让旅客参与摆餐,看似热情,实则对所有乘客的安全与食品卫生都不负责。
忠诚度计划的商业语言里,“白金”“尊享”常被无限放大,久而久之,个别旅客便把尊重当成免证通行。市场可以提供差异化服务,规则却从不做阶层区分。你可以优先登机、享受休息室,但没有越过红线的通行证,更没有干预机组履职的资格。
真正专业的服务,包含清晰的边界。能够温和而坚定地拒绝不合理要求,是乘务长最珍贵的职业能力之一;而组织是否给一线员工足够背书,决定了“拒绝”的成本与效果。若企业一味把“息事宁人”当作KPI,长远看反而助长了不当行为的气焰。
机上滋扰并非“小题大做”。从延误出港的集体风险,到在关键阶段分散机组注意力的系统性隐患,任何看似“个人之间的小摩擦”,都可能演变为公共安全事件。对干扰履职的行为保持零容忍态度,是行业自保,也是对其他守规旅客的基本公平。
这起风波也提醒航空公司:营销话术要与安全边界对齐。登机前的安全提示里,应加入对工作区禁入、餐食管理、乘务指令权的明确告知;客舱内,标识、隔离、SOP与话术要形成闭环;一旦出现持续骚扰,应快速升级至机长与地面安保,留下完整记录,事后依法依规处理。
对旅客而言,文明的尺度是“帮忙不添乱”。你的善意,可能在专业场域里变成“帮倒忙”;你的不满,也应通过正规渠道表达,比如着陆后投诉与评议,而非在一万米高空把个人诉求凌驾于公共秩序。
社会层面,我们也该修正长期流行的“消费者至上”的偏差。消费者当然值得被善待,但“至上”不是可以压倒规则、碾过他人权益的尚方宝剑。一个对规则友好的环境,反倒会让服务质量更稳定、体验更可预期。
服务可以有温度,边界必须有硬度。愿每一次飞行,都因规则而安全、因彼此的克制与尊重而体面。
(责任编辑:水土不服)
将此文分享到:

    最近关注

    热点内容